本校要闻
学校党委就第十五次党代会“两委”工作报告广泛深入征求意见
时间:2022-07-30 来源:人大新闻网 作者:
按照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筹备进度安排,7月8日至15日,学校党委就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和第十四届纪委工作报告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征求了意见。
面对面:组织召开8场专题座谈会
学校党委面向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代表,由校领导牵头组织召开了8场专题座谈会,充分听取各类代表对两份报告的意见建议。
7月15日,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召开了老领导老同志代表座谈会,校领导吴付来、郑水泉、杜鹏、齐鹏飞参加座谈。会上,程天权、张建明、王利明、贺耀敏、吴晓球等老领导代表,郭湛、陈力丹等荣誉一级教授代表以及学校关工委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代表畅所欲言,围绕报告的主题思想、框架结构、文字内容等提出意见,对学校未来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老领导老同志代表座谈会)
张东刚通报了学校党代会筹备情况和学校党委在筹备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就党代会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在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着力点等方面的有关考虑作了说明。他强调,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不久后召开,在庆祝建校85周年之际召开,与党的二十大同年召开,决定了这次党代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份高质量、振奋人心的好报告是党代会胜利召开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形成的党代会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最突出的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的“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贯穿全文,力争使学校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从思想观念、制度体系、队伍建设、工作标准、落实举措上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从而适应和达到“走新路”的时代要求。
在认真听取老领导、老教授、老同志们的意见建议后,张东刚说,老同志们的发言充满感情、发自肺腑,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的意见建议务实精准、直击要害,充分体现了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殷切期盼。我们一定要吸收好,要在大会召开前持续不断打磨完善报告,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张东刚指出,党代会承载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总结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把“走新路”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坚持解放思想,持续深入推进学校在立德树人、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治理体系、校园规划等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张东刚强调,党代会是对全校每一名党员的政治体检和政治历练,也是全校每一名师生员工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党代会报告也要成为全体人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学校党委在报告起草阶段通过“我为党代会建言献策”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现阶段广泛征求意见,集中智慧、群策群力;在大会闭幕后要掀起全员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当好施工队员,把共同描绘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7月12日和14日,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伟分别出席了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一流学科”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校领导郑水泉、朱信凯、王轶、胡百精分别参加有关座谈。会上,冯惠玲等一级教授代表,来自各学院的师生代表以及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各抒己见,分享了阅读报告后的感受体会,讨论交流了对报告的修改意见。
(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
(“一流学科”代表座谈会)
(学生代表座谈会)
刘伟在认真听取与会代表的发言后指出,大家对党代会“两委”工作报告和学校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都非常中肯,特别是很多同志在会前还征求了所在单位其他同志的意见、做了充分的准备,所谈的内容更具代表性,听了很受启发。起草组的同志要把这些意见建议充分吸纳到报告中,也希望全校师生持续关注党代会,积极为党代会报告建言献策,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把报告写好。
刘伟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谈了对报告的认识体会。他强调,要围绕“走新路”,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等重要论述进一步研究阐释到位、部署落实到位,充分体现出人民大学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规划布局学科建设的光荣传统和鲜明特质;要深入研究“独树一帜”和“走新路”的关系,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大学的历次殷殷嘱托融会贯通起来一体推进、一体落实。要把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同学校“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等统筹结合起来,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协同推进实施。
此外,7月13日和14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吴付来分别主持召开了纪检监察干部代表座谈会、管理保障和后勤教辅人员代表座谈会,7月11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郑水泉主持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和党外人士代表座谈会,7月14日,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召开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代表和管理干部代表座谈会。
(纪检监察干部代表座谈会)
(管理保障和后勤教辅人员代表座谈会)
(教职工代表和党外人士代表座谈会)
(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代表和管理干部代表座谈会)
参加8场座谈会的122名党员、干部或师生代表,覆盖了学校党委主要职能部门、行政主要职能部门、学院(系、书院)、群团组织、教辅单位、直(附)属单位、校属企业等,其中部分同志是学校第十四届党委委员、第十四届纪委委员或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
大家纷纷表示,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两委”工作报告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通篇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信心和决心,通篇体现了学校党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思路和对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事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举措的规划、对全校干部师生期待的回答,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大家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围绕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围绕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和学科、专业优势,从内容涵盖、逻辑结构、文字表述等不同角度提出了430条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
专题座谈会分别由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发展规划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校工会、后勤集团以及党代会筹备办等具体组织。党代会文字材料组(报告起草组)同志分别列席了各场座谈会,认真听取并记录了意见建议。
点对点:向459名同志重点征求意见
学校党委向黄达、靳诺等退出校级领导岗位的老领导,学校第十四届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级教授、二级教授,教代会主席团成员,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及第十五次党代会全体代表,点对点呈送了报告,书面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
大家普遍反映,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充分反映了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的所思所想所盼,必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人大校园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学校第十四届纪委工作报告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对今后五年学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中央巡视整改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体系构建等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大家结合自身理解认识,对两份报告提出了102条修改意见。
全覆盖:面向全校党员和干部师生广泛征求意见
学校党委通过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等多种途径与形式,组织全校683个党支部、14000余名党员对报告研提意见建议。各党支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或电话信函网络联系等方式,组织全体党员阅读报告、讨论报告,党组织和党员覆盖面达到100%,切实保障了党员民主权利。
部分学院(系、书院)、机关部(处)和直(附)属单位还组织召开了本单位教职工大会、党支部书记会、师生代表座谈会等,把征求意见范围从党支部、党员延展到全体干部师生,分层分类、广泛深入开展意见征求工作。各单位自主开展征求意见活动34场次。
全校党员和干部师生对报告高度认同,同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各方面提出修改建议共599条。
学校党代会“两委”工作报告起草工作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张东刚书记、刘伟校长亲自统筹谋划、始终关心指导,多次召开专班会和专题审读会研究报告起草工作;全体党委常委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结合调研成果和工作思考动手写报告、改报告,就报告的谋篇布局和内容文字反复推敲、逐字斟酌、认真修改。党代会文字材料组抽调专门力量组成两个报告起草组,集中开展起草工作。
张东刚书记、刘伟校长对报告起草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体现,努力形成一个牢记嘱托、勇毅前行的政治报告;要做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特别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全呼应,努力形成一个引领发展、催人奋进的战略报告;要做到过去好经验好做法全吸收、巡视发现问题全回应,努力形成一个求真务实、继往开来的总结报告;要做到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全覆盖,努力形成一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民主报告。
报告起草组以此为准则,在起草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统领报告全文;坚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动笔写报告,面向全校各单位征集了数十万字的报告素材;坚持“开门写报告”,参考吸收“我为党代会建言献策”活动征集到的2800多条意见建议,面向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核准信息。在此基础上,报告起草组数易其稿,形成了此次征求意见的两份报告稿。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代会筹备办)、纪委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制定了报告征求意见工作方案,协同组织了征求意见的各项工作。
下一步,党代会文字材料组将会同筹备办分类汇总、逐条整理意见建议,认真学习研究,充分消化吸收,全面体现到报告中,使报告更加精准、更有质量、更接地气,充分凝聚各方共识和全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