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动态 本校要闻

本校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国家公祭日系列主题活动

时间:2014-12-15 来源: 作者:


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国之祭,民之愿,“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中国人民大学从当天清晨开始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祭奠活动,寄托哀思、告慰英灵,深切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悼,缅怀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唤起师生团结一心、振作力量,坚守对和平的向往,推动民族不断走向复兴。

祀我国殇 《金陵祭》唱响明德堂

12月1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央歌剧院联合举办国家公祭日专场纪念演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团的20多位学生和中央歌剧院220多位演员同台,以庄重、震撼、真实的艺术形式,为全校师生共同演绎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与合唱组曲《金陵祭》。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与合唱团所有成员悉数登台倾情演出。雄浑厚重的《黄河》旋律如同滚滚的黄河波涛,把现场观众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带回到那个沉重的年代。当《金陵祭》的演员们用低沉的音调反复咏唱着“1937”、“南京”的时候,77年前南京城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情景仿佛出现在观众眼前。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出席活动,与中央歌剧院相关负责人和中国人民大学近千名师生代表现场观看演出。

吴付来副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于抗日烽火当中。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学校举办此次纪念演出,旨在督促青年学生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激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奋斗,也时刻提醒青年学生坚持底线、高度警觉。他勉励同学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锤炼过硬本领,矢志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俞峰院长在致辞中表示,音乐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文化,艺术院团可以吟唱着美好的愿望去感动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一点点美好起来。他介绍,《金陵祭》是特别为本次国家公祭日所编排,分为序歌、屠城、招魂、月光、涅槃、终曲六个部分,有童声独唱、女声独唱、混声合唱多种演唱方式在其中,希望年轻人能从中读懂民族的灾难和重生的艰难。

永矢弗谖 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中国人民大学各学院、机关部处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祭悼、座谈活动,同学们踊跃参与,纷纷表达了不忘历史、强我中华、维护和平的决心。

12月13日清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公祭日升国旗仪式在求是园举行。学校各学院、年级的学生代表、2014级新生党员、南京籍学生代表等百余名在校生隆重集会,举行升旗仪式,共同纪念这段沉重的历史。

当天上午,学校组织各学院学生代表在学生工作部630会议室观看国家公祭仪式现场直播,并为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和抗日烈士们默哀,在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仪式上2100多字的重要讲话后,同学们进行了学习和研讨。

拾光小屋专门设置了直播观看点,方便在学生公寓的同学们集中收看国家公祭仪式直播。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3级国防班的同学们还在此召开了“勿忘历史、振兴中华”的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

2014级“红船领航”的新生党员们也在宿舍积极收看了国家公祭仪式直播,并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奋发图强,始终铭记历史,始终向往和平,为之奋斗终身的信念。

公共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学院通过提前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向全体同学发送短信等形式号召同学们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新闻直播,并要求各班级开展主题团日讨论学习活动。还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有关国家公祭日的背景信息,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目的和意义。以外,部分学院还组织学生党员召开关于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座谈会。

国行公祭 校园纪念形式多样

中国人民大学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创新形式载体,探索方法手段,在国家公祭日当天,充分运用校内传媒深入开展系列活动。

12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各处电子显示屏播放专门设计的国家公祭日纪念图版,配合学校升旗仪式、国家公祭仪式现场直播、国家公祭日纪念演出定时播出,在校园内营造了肃穆庄严的氛围。  

校广播台在国家公祭日前一天,即策划推出专题节目《把历史记住——国家公祭日》,介绍首个“国家公祭日”确立的背景、中国传统祭祀形式、国外公祭日设立情况,并表达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及深刻思考。

校网络新闻社在活动当日派出摄影记者团队,奔赴校园各个活动现场进行拍摄,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公祭日图片专集。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校广播台、青年人大、新闻周报等部处、院系和学生组织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推介“国家公祭日”相关内容,表示应铭记历史、缅怀逝者,正确体会历史的荣耀与悲情。

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家公祭日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也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都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活动现场,深入报道学校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

中华圆梦 人大人责任在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人大学子通过认真收看国家公祭仪式直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并进行深入座谈讨论,更加深刻感受到国家公祭日的时代意义。

同学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三个缅怀”开场,高度概括了举办国家公祭仪式的目的,23次提及“和平”彰显了中国人渴望和平的博大胸怀。铸鼎铭文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高的国家礼仪,也是为了强化国家公祭仪式的高度和法定的庄严。整个公祭仪式独具匠心,既有国家领导人的出席,也有青少年的在场,体现了一种传承,体现了国家未来建设者对77年前的今天国破人亡苦难历史的铭记和追思。77年的历史并不遥远,当代大学生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启未来,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在此之前,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等院系的教师也纷纷发声,支持设立国家公祭日,认为这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也推动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政府与民众增进对历史的认知与沟通。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通过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员工进一步强化了国家记忆,凝聚起“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精神信仰。全体师生员工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校各项工作实际,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为“中华圆梦,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ruc.edu.cn/archives/94581